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立两年来,在管理体制机制、生态保护修复、科技支撑保障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推动一系列举措落地生根,全力守护好地球家园的自然瑰宝,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国家公园是地球的自然瑰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琼岛腹地,林海莽莽,4269平方公里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一轮又一轮生命律动永无休止。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它独特且稀有。
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自此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
两年来,海南省不断探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以系列突破性进展,切实守护好海南热带雨林“国宝”,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自然财富。
多彩雨林,鸟兽灵动生机勃勃
沿着上山的路进入热带雨林,光线逐渐变暗,湿润清凉的气息伴着脚步往前移,树叶“沙沙”响。
这里如同一部历经沧海桑田的自然史书,层层叠叠的植物,踪迹难测的动物,见证着不同物种在时间长河中繁衍、演化后的模样。
这里也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吸收雨水,经泥土过滤成地下水,再慢慢释放到溪流中,使溪流潺潺不断,令万物生生不息。
栖于林冠的百鸟叽叽喳喳,攀跃树梢的巨松鼠、树鼩手捧树果“咔嚓”进食,几只海南长臂猿发出拖着悠长尾音的“呜”声,与虫吟、兽鸣混杂在一起,共同开启生机勃勃的一天。
青梅、海南粗榧、坡垒等乔木一棵棵赛着比高,树杈间附生一簇簇形似鸟巢的蕨类。渴求光热、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造就了空中花园、植物绞杀、老茎生花、独木成林等奇观,编织出一个迷幻的雨林秘境。
4367种高等植物、651种野生脊椎动物,它们种群纷繁、生而不同,在这片恣意生长的热带雨林里,组成一座生物多样性的博物馆。
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针叶林、高山云雾林……当不同的地形地貌、海拔、水热条件孕育出不同的植被类型,一个个海南热带雨林的“子生态系统”便随之组建。
这是充满生命力的地方,也是秘密最多的地方。总体来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具备三大核心价值——
作为岛屿型热带雨林典型代表,海南热带雨林是亚洲热带雨林向常绿阔叶林过渡的代表性森林类型。以五指山为中心向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和黎母山辐射,沿海拔梯度发育了较为完整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在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和旗舰物种上表现出较高完整性,热带自然生境维持极高原真性。
同时,这里拥有全世界、中国和海南独有的动植物种类及种质基因库,构成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
此外,这里还是海南岛生态安全屏障。位于中部山区的这片密林,是海南岛的生态制高点,海南岛森林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以及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主要江河的发源地。茂密的热带雨林,形成重要的水源涵养库,以及重要的防风、防洪生态安全屏障。
“海南热带雨林是岛屿型热带雨林的代表、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宝库,也是海南岛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球保护意义。”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2017年谋划建设,到2021年跻身首批5个国家公园行列,再到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多举措推进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破立并举,探索国家公园建设之路
在国家公园建设之路上,一滴滴水珠,汇聚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潮。
今年6月22日世界雨林日前夕,海南“雨林与您”体验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主办方邀请部分民众走进雨林、认识雨林、感受雨林,引导他们爱护雨林。
“此次活动为期6个月,旨在通过组织开展生态旅游、游憩体验、休闲体育、科普教育和国际研讨会等,挖掘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国家公园理念、普及热带雨林知识。”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国家公园,共建共享。在“雪域高原”的三江源头,在跨越川陕甘三省的大熊猫栖息地,在东北的虎豹新乐园,在大海之南的热带雨林,在闽赣交界处的武夷山脉……国家公园的建设,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这将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如何保护?国家公园怎么建设?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确定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6项标志性工程之首,在“破与立”中探路向前。
如何破立并举?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国家公园规范高效管理。“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建立国家公园‘局省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解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海南成立海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林业局与国家林草局广州专员办建立国家公园沟通协作工作机制,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建立“局院联席会议”制度。这些局省联动、部门联动、局院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握指成拳,凝聚起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在实施这项系统性工程的过程中,海南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破与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
创新建立扁平化管理体制——在省林业局加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整合原有20个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设立7个分局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二级管理机构,建立扁平化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建立社区协调管理机制——省级层面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省级委员会,由7个管理分局牵头成立9个区域性社区协调委员会,共同协调解决资源保护和社区发展问题。
创新执法派驻双重管理体制——由森林公安继续承担国家公园区域内的涉林执法工作,实行省公安厅和省林业局双重管理。其他行政执法工作实行属地综合行政执法,并设立国家公园执法大队,派驻到国家公园各分局,统一负责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制度体系——出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规范,推动国家公园管理法治化、规范化。
“在首批10个试点的国家公园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启动试点最晚,能实现后发先至,成绩来之不易。”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谋划建设,到体制试点,再到批复设立,回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诞生记”,是一段将无数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理想照进现实的历程。
价值实现,雨林长“叶子”也长“票子”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海南长臂猿、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这些神秘动物曾一度难觅踪迹,如今却不时出现在巡护镜头里。
雨林深处,从尖峰水玉杯到海南小姬蛙,再到美丽鸡油菌和大盖鸡油菌等真菌新物种,雨林物种“户口簿”上频频出现新成员。据统计,2019年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至少已发现新物种54种。
许多自然生物的生长之路,正被国家公园“照亮”。
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如今数量已增至6群37只的海南长臂猿。其相关保护经验被汇集成《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在2021年9月于法国马赛召开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
“近年来,海南长臂猿种群实现稳步增长给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带来惊喜,我们将这一保护经验称为‘中国智慧、海南经验、霸王岭模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评价。
这一被称为“中国智慧、海南经验、霸王岭模式”的保护经验,被诸多国际专家认为,对全球20种长臂猿乃至灵长类保护具有借鉴意义,对长臂猿栖息地热带雨林的保护管理具有参考作用,对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小猿组副主席、全球长臂猿联盟国际筹建组联合主席,苏珊·切妮与海南因“猿”而彼此熟悉。
“去年10月24日是第八个国际长臂猿日,全球长臂猿联盟在海口宣布成立;今年7月,全球长臂猿联盟(GGN)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在海口举行,我们因为海南长臂猿多次相聚。”苏珊·切妮回忆说。
海南长臂猿,成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的新纽带。这是海南全力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缩影。
在全力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海南统筹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我们村出了名,游客多了,茶叶也好卖了。”王柏和生活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这里的乡亲自称“公园人”。曾经依山而居的他们生活有了新变化,“靠山吃山”有了新的演绎方式,日子越过越好。
海南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
五指山毛纳村、昌江王下乡,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写好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三篇文章,探索建立“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去年,毛纳村旅游收入达597.59万元,王下乡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绿水青山间的生态优势,正在变成一笔清晰可见的“经济优势”。
2021年9月,作为率先开展GEP核算的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发布2019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2045.13亿元。经过3年的持续探索,目前海南省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能够呈现海南热带雨林资源特色的核实方法和指标体系,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量化标尺。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
近两年来,海南充分利用身边“四库”,在守护好“国宝”的同时,不断释放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以林兴农、以林富民初见成效。
国家公园概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区划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
涉及五指山、琼中、白沙、东方、陵水、昌江、乐东、保亭、万宁9市县
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2.1%
公园内有高等植物289科1368属4367种
有野生脊椎动物651种
相关推荐
中国石油在海口开建海南区域总部基地 预计2025年12月竣工